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提出山砂“粉末非泥”理论,制订山砂质量控制指标和检验方法,形成了国内最早的、系统性最强的山砂混凝土质量控制技术,包括山砂混凝土早期强度推定技术、实体强度的非破损和微破损检测技术。研究超低水泥用量山砂混凝土、高强高流态山砂混凝土、预拌山砂混凝土、水下不分散山砂混凝土、绿色高性能山砂混凝土等制备、施工技术,成功运用在特大桥梁、高速公路、机场等工程建设中。在贵阳国际金融中心项目1号楼项目实现了C120山砂混凝土的401米超高泵送。
更多>本项目成果可大量利用工业废弃物于节能建筑中,利废为宝,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少了建筑能耗,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套技术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建筑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事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全国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对我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更多>岩溶区端承型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针对强岩溶发育地区桩基础难于找到合适的持力层,利用端承型刚性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可以达到较高的地基承载力,以便修建高层建筑。 缺陷桩基加固处理技术:针对桩底缺陷,沉渣过厚、持力层破碎、串珠状溶洞等缺陷桩基采用高压水流对桩底沉渣或桩端持力层串珠状溶穴、溶槽、裂隙等缺陷的充填物进行劈裂、冲刷、分散,然后将空压机产生的气流送至桩底,并同时向桩底注入一定压力的清水,从而将孔内沉渣随水流排出,最后埋设注浆管对桩底进行压力灌浆,填充桩底空洞、固化未能排出的碎石,以此来修复桩底缺陷,使其满足桩基受力要求。 既有建筑基础加固技术:针对既有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承载力不足等问题,采用增加微型钢管桩、桩侧注浆、新增桩基础,改变基础形式等多种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更多>结合气候环境,研究自然通风与围护结构蓄放热耦合降耗技术以及贵州适宜性被动式节能技术的集成设计,进一步控制能耗;针对建筑用能,研究贵州高湿环境下高效空气处理设备及节能型空气源制热水热泵系统,降低设备能耗。提出了围护结构自保温、隔热材料及一体化构造技术,大幅提升建筑热工水平;首次对贵州地区天然冷热源进行了初步区划,为天然冷热源在建筑中的利用提供依据;建立了贵州地区建筑自然通风工程设计体系,编制了国内首部地方标准《自然通风设计计算技术导则》;开发了新型热湿分段处理空调机组,有效解决了贵州地区湿负荷大导致空调效率低的问题;研制了高效空气源热泵供热水系统,解决了贵州地区传统供热水系统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
更多>本核心技术保证了房屋建筑结构的承载力、适用性和耐久性,减少了资源消耗,多年来为应用单位挽回了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应用于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东方电气集团的震后厂区、宿舍区及贵州省校安工程等项目的检测鉴定、加固设计及加固施工中,以上工程均竣工并使用超过两年以上,效果良好。
更多>应用于贵阳市地铁1号线、贵阳市花果园双子塔、贵阳市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中国首批8个“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的中天·未来方舟等大型项目。其中,部分数据已通过无线传输传感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接入云上贵州大数据政务网。
更多>该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生态小区、绿色智慧城区以及健康建筑的设计咨询、运行检测及评价认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近5年已累计完成超过3000万平方的绿色生态城区、小区和绿色建筑工程的设计咨询或认证。
更多>广泛应用于居民小区、商业住宅、办公楼等多个工程,建筑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在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不断突破历史最高水位的情况下,该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对建筑地下室进行病害处理,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更多>